《金融业反洗钱监管策略(2024)》中指出,目前银行业当前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为:“部分银行存在内部账户过渡交易在交易记录和监测中无法还原资金收付方的问题,或利用内部账户开展代收代付业务,不利于机构内部、对手方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交易记录与反洗钱监测的完整性。”针对该挑战的监管重点目标为:“全面整治内部账户导致的交易信息不完整问题。加快推进内部账户相关清理整治工作,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及会计管理制度规范内部账户开立使用,清理不必要的内部账户,改进交易记录和监测系统,实现对涉内部账户交易信息的对接和还原。”
本文主要基于银行实务中内部账户情况、存在的风险点,基于反洗钱角度提出内部账户梳理和整改建议,对于提升银行机构内部账户管理水平,完善反洗钱工作质效,提供参考。
一、内部账户定义及常见使用场景
在银行体系中,内部账户是指银行为自身经营管理需要而开立、用于核算银行内部资金流动或特定业务过渡的账户。所有权属于银行,用于记录银行自身的资金收付、损益核算、清算过渡、费用分摊等内部经济活动,主要服务于银行会计核算、资金调度、业务清算、风险管理等内部需求,是银行财务管理和运营支撑的基础工具。
银行常见内部账户类型及其核心功能总结示例如下。
二、内部账户潜在洗钱风险
银行内部账户洗钱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管理方面
制度不完善:内部账户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措施,导致在账户的开立、使用、注销等环节存在漏洞。
人员操作不规范:银行内部员工在开立或操作内部账户时,可能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况,如未按照规定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未对交易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等,增加了洗钱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客户身份识别方面
客户身份不明:在一些业务场景中,银行未要求对发生业务的自然人或非自然人“客户”创建客户编号或结算账户,仅为其创建内部账户开展业务或交易,通过线下台账记录“客户”与内部账户的关联,但未在系统中体现,导致通过内部账户发生交易的“客户”未在系统采集、留存身份信息,且未纳入反洗钱监测范围。
客户信息更新不及时:银行内部账户的客户信息可能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更新,导致在进行交易监测和风险评估时,无法获取准确的客户信息,影响对洗钱风险的判断。
(三)交易监测方面
交易监测范围不完整:因内部账户的复杂性,多数银行未曾厘清内部账户类型及交易链路等,致使内部账户中涉及客户的交易未纳入交易监测范围,导致交易监测范围不完整。
交易对手信息模糊:由于内部账户的特殊性,交易对手的金额多为合并金额,掩饰了真正的交易方,使得银行难以准确识别交易的真实背景和资金流向,增加了洗钱风险的隐蔽性。
交易信息未穿透:因部分业务的特殊性,需使用内部账户进行过渡,常见一笔资金的支付需要多个内部账户的流转,导致穿透真实交易对手存在难度,无法满足反洗钱监管要求和银行内部反洗钱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监管要求
内部账户涉及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非自然人客户及其交易,从反洗钱监管制度层面看,需要遵守客户尽职调查、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等相关规定。此外,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在反洗钱执法检查相关典型案例中曾指出:内部账户切断了交易信息链条,影响交易监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主要表现在,银行机构对于通过内部账户进行资金往来核算的交易,未还原为真实交易信息,交易监测的数据基础不完备。
其他监管机构方面。2012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落实案件防控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127号),规定银行账户管理方面,不得违规使用内部账户为客户办理支付结算业务。2014年,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4〕10号),要求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开展各项业务,凡涉及备付金存放和资金划转的,均应建立每日对账制度,不得使用或变相使用银行内部账户以待清算资金等名义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存放客户备付金。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要求各家银行报送内部账户数据。
四、反洗钱监管检查要点及发现问题举例
检查要点:反洗钱监测范围覆盖不完整
检查发现问题:未将非自然人客户使用他行基本户或内部户开展的企业网银线上代发工资业务纳入反洗钱资金监测范围。未全面、完整地采集代发工资业务的交易信息。存在由他行账户将资金直接转入代发工资内部户的情况,交易未被纳入到反洗钱系统监测范围内。
检查要点:内部账户交易未穿透
检查发现问题:办理外币资金跨境划转业务时,账务处理流程为从自然人客户人民币账户扣划相应人民币款项后,直接通过银行内部账户进行汇出汇款操作,相应外币款项未计入自然人客户外币账户,导致内部账户未穿透实际交易对手。
检查要点:未按规定标准报告大额交易
检查发现问题:非自然人客户单笔5万元以上的现金存入内部户代发工资交易,未按“0501”标准报送大额交易。
检查要点:大额或可疑交易报告要素或格式错误
检查发现问题:大额交易报告要素不准确。如内部户交易对手信息填报错误,为银行内部账户信息。可疑交易报告中非现金结算交易对手填列为“内部户”“银联结算”等。
【其他检查要点】
银行机构按照客户指令,通过内部户开展的转账交易,应提交大额交易报告,如委托支付、银行承兑汇票解付交易、购买理财、购汇交易等。
检查是否存在借“内部户”、“过渡户”、“虚拟账户”等名义对外进行资金收付活动的行为。
五、银行机构内部户治理建议
以下提供银行机构在实施内部户治理,推进完善反洗钱监测范围工作的建议:
(一)厘清涉及客户交易的内部账户
在银行内部账户使用中,仅部分内部账户与客户交易相关,即此部分交易应纳入反洗钱监测范围,各银行金融机构在确认内部账户纳入反洗钱监测范围时,应首先基于业务类型,厘清涉及客户的内部账户清单。
(二)基于会计科目/业务类型分类
在完成涉及客户使用的内部账户范围圈定后,建议按照会计科目或业务类型对上述内部账户进行分类,统计每类对应的内部账户数量,拉取其明细清单。如按照业务类型分类,常见分类如:代收代付、委托存款、承兑、保函、信贷、信用证等,可再基于大分类区分细类。
(三)针对每类业务进行业务模式和交易链路分析
在完成业务分类并对应涉及的内部账户明细后,建议对每类业务开展详细的分析,摸清每种业务类型项下实际细分多少种业务模式,了解其业务流程和交易链路,以及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规则。尤其需要将每种业务模式的交易链路实现端到端厘清,才能为后续反洗钱真实交易穿透提供依据。
以代收代付业务为例。
1.梳理业务模式,了解其业务流程。代收代付业务分为代收业务、代付业务。其中,代收业务项下业务模式包括网点柜面缴费、自助渠道缴费、委托扣款;代付业务项下业务模式包括指定用户号代付、指定账户代付。区分不同业务模式,了解其具体的业务流程。
2.逐一梳理交易链路,明确资金流向。针对业务类型项下不同的业务模式,逐一梳理其交易链路,明确其资金流向,如存在业务模式资金流向相同的,可合并。
(四)确定纳入反洗钱监测的交易范围,实现交易穿透
在明确每种业务模式的交易链路后,按照“保留真实资金来源和去向方,摒弃内部账户过渡交易”的原则进行数据清洗,如通过交易关联码等标识去匹配、追溯资金上游和下游,保留端到端的交易,将其纳入反洗钱监测范围,真正实现反洗钱系统记录为穿透的真实交易对手,有助于反洗钱监测和分析,避免大额和可疑交易重复计算等情况发生。
内部账户治理一直为银行机构反洗钱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缺陷的领域,多数银行在人民银行反洗钱执法检查中被发现内部账户管理存在问题,以上文章内容为【捷软反洗钱】在工作中积累的浅显思路,如有错误或不当内容,希望各位同仁不吝指正,也欢迎大家入群沟通讨论。内部账户的治理,任重而道远。